|
曝气池剩余污泥的控制如何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污泥控制:如果曝气池进水量和有机物浓度波动较小,可以只用曝气池混合液污泥量来计算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 曝气池混合液污泥量 / (泥龄x回流污泥浓度) 二沉池出水污泥量 当进水量有波动时,要将二沉池的泥量也算在内。 污泥浓度控制: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一般都有个最佳值,如果高于此值,必须及时排泥。 剩余污泥排放量 = 曝气池内混合液浓度与理想浓度之差 × 曝气池容积 / 回流污泥浓度 污泥负荷控制:按照曝气池内污泥量不变的原则,根据污泥负荷计算污泥的产量,并将新产生的污泥全部从系统中排放出去。 剩余污泥排放量=(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量-进水BOD5量/污泥负荷)/回流污泥浓度 污泥沉降比控制:当测得污泥沉降比SV增大后,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加所致,也可能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所致,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该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保证SV的相对稳定。 实践证明,对以脱氮除磷为重点的的城市污水来说,用污泥龄(SRT)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Q)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回流污泥量的调整方法有哪些?按照二沉池的泥位调节回流比。这种方式可避免出现因二沉池泥位过高而造成的污泥流失现象,出水水质较稳定,缺点是回流污泥浓度不稳定。 首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泥位(水面到泥面距离),即选一个合适的泥层厚度(泥面到池底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0.3~0.9m,且不超过泥位的1/3。然后调节回流污泥量,使泥位稳定在所选定的合理值,一般情况下,增大回流量Qr,可降低泥位,减少泥层厚度。反之,降低回流量Qr,可增大泥层厚度。 应注意调节幅度每次不要太大,使回流比变化不超过5%,回流量变化不超过10%,具体每次调多少,多长时间后再调下一次,则应根据情况决定。 按照沉降比调节回流量或回流比 公式为:R=SV/(100-SV) 以1000ml量筒取进入二沉池之前的曝气池混合液模拟二沉池的沉降试验。则由测得的SV30值可以计算回流比,用于指导回流比的调节。 为使SV值充分逼近二沉池内的实际状态,尽可能采取二沉池即搅拌状态下的沉降比,以提高回流比控制的准确性。 按照回流污泥及混合液的浓度调节回流比 公式为:R=MLSS/(RSSS-MLSS) 此法可用回流污泥浓度RSSS,和混合液浓度MLSS指导回流比R的调节。此公式只适合低负荷工艺,即进水的悬浮物不高的情况下,否则会造成误差。一般作为回流比的校核方法。 根据污泥沉降曲线 确定特定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的最佳沉降比。再通过调整污泥回流量使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正好等于这种污泥通过沉降达到最大浓度的时间,此时的回流污泥浓度最大,而回流量最小。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反硝化脱氮以及除磷工艺。 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白怎么解决?产生原因:缺少营养,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菌胶团生长不良;PH值高或过低,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 解决办法: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调整进水pH值,保持曝气池pH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黑怎么解决?产生原因:曝气池溶解氧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其与Fe作用生成FeS 解决办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只要提高曝气池溶解氧,10多小时左右污泥将逐渐恢复正常。 化验过程中污泥过滤困难或出水色度升高怎么解决?产生原因: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污泥生长不良,大量污泥解絮 解决办法:增加负荷均衡营养,提高水温,改善污泥生长环境。 曝气池内产生大量气泡怎么解决?产生原因:进水负荷过高,冲击负荷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 解决办法:减少进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气泡减少系统逐渐正常。 曝气池产生茶色或灰色泡沫怎么解决?产生原因:污泥老化,泥龄过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 解决办法:增加排泥,逐渐更新系统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过程需要持续几天时间,期间要控制好运行环境,保证新生污泥有较强的活性(保证溶解氧在1.0~3.0内的稳定水平,营养物质比例要均衡,适当投加营养盐)。 上一篇污泥分类及污泥处理技术方案下一篇MBR运行过程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