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暴发已十一年,最近了解到十年来太湖流域经济总量翻番,人口增长上千万,环境压力大幅增加,但未再出现蓝藻大面积湖泛和沿湖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太湖水质扭转了长期以来持续下降的势头,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然而太湖污水处理还需更加努力才行,目前正进入新瓶颈期。
蓝藻大暴发那一年,如果坐船经过这片水域。当时这一带灾情严重,漂浮在水面上的蓝藻都是块状的,一块100~200平方米,厚度接近30厘米,水面像泼了绿漆一般。那时离湖很远就能闻到蓝藻腥臭,自来水中也混合着蓝藻的臭味,很多人家去超市抢购桶装水洗菜做饭。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历经十年治理,太湖湖体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过去的10个夏季均未出现蓝藻大面积湖泛,沿湖城市自来水供应主要指标全部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难得的是,这样的成就是在流域GDP翻番、人口增加千万的情况下取得的。与此同时,全流域环保意识不断提升。
这些年,太湖治理举措可用五个字概括——转、截、修、引、捞。
转,即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年,太湖流域关停大量污染企业,其中化工企业5336家。“十二五”期间,苏州、无锡、常州3市还拆除水产养殖围网3万多亩,取缔和迁移1000多处畜禽养殖场。
截,即控源截污。十年间,太湖流域新建各种污水处理管网24500公里,相当于绕太湖56圈。污水处理能力从323万吨增至848万吨。太湖周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3%。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2条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连续4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
修,即生态修复。通过退渔、清淤、种植水草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曾经污染严重的无锡贡湖湾的水质现已稳定在Ⅲ类,成为一个新旅游区,湖岸鲜花盛开,湖里鱼翔浅底。从宜兴到常州,从无锡到苏州,半月谈记者沿湖岸线走访近一圈,看到处处是类似的生态修复工程。十年来,太湖共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万立方米。
引,即调长江水稀释湖水。太湖换水周期长,约300天,是蓝藻暴发的重要原因。常熟水利枢纽管理所所长韩骏介绍,这十年,几乎每年都要通过望虞河从长江引入相当于半个太湖的水量来稀释湖水。目前,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三个调水引流工程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有望加速太湖水流速。
捞,即蓝藻打捞。太湖无锡岸线是蓝藻汇聚地。入夏后,每天有超过千人专职打捞蓝藻,至今全市已累计打捞蓝藻超800万吨。目前,无锡正研发、推广蓝藻机械打捞,探索蓝藻利用。在无锡宜兴市,蓝藻就被加工成藻粉出口美国,用于制造可降解生物质塑料。
精准分析污染源,做好数据支撑,瞄准农村面源污染,制定小流域治理规划,提高蓝藻打捞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随着水质逐步提高,应加快种植水生植物,建设西太湖湿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