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水环境治理问题非常突出,要以“抗日战争”精神去治理、打硬仗。全民的期望的水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房前屋后的池塘、河流不能是黑的臭的;城市下雨后没有内涝;水龙头里的饮用水清洁安全。
要想实现碧水蓝天清新空气的话就要做到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力度也还不够。理论上来讲,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的海绵城市,是系统治水的思路,也是治黑除涝的妙招,但在王家卓看来,海绵城市是理念、方法和方式,而不是工程、产品,不仅仅是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绿色屋顶。用好海绵城市的理念,对于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大有帮助。
水环境治理的本质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其服务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
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厂到网,要真正重视排水管网,抓污水收集系统的提质增效;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也应该纳入考核范围,才能提升污水收集和处理效率。
对于黑臭水体的整治,要先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让水体不黑不臭;第二阶段削减入河污染物;第三阶段是把这些河流变成可亲近的河、可呼吸的河、能游泳的河。
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这涉及到监测、评估、建模、修复、源头改造、调蓄、污水厂等方面,非常复杂。海绵城市理念也要持续推进,要采用绿色方法的源头控制,对于分流制地区的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都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刚刚完成的国家机构改革,生态环境领域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生态环境部成立前,与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地表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监管。生态环境部成立后,将统一制定政策规范,水环境治理的效率也将有望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的加大,精准施治要求越来越高,亟需配套“稳、准、狠”的精细化政策。
来,政策方向将从过去后端、末端政策向前端推进,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守住底线、不碰红线,要在生态环境容量过紧日子的前提下,建立硬约束,另外,还将综合考量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城镇布局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环境污染不是一天恶化的,所以改善起来比较难,需要打好突出重点的攻坚战,以及打持久战的系统安排。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导向上:遏制负外部性,将重点放在政策制度的体系化、内生化,包括按日计罚、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司法等方面;第二是彰显正外部性,改善环境者得利的政策制度还需要加快建立,包括生态环境优质优价的需求、价格、产权、财税、金融、绿色消费等政策;高质量发展或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估激励体系、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自然资源收益,让生态环保为经济做加法,兑现生态产品价值、生态环境价值。
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不能只关注环保,还需要从经济发展这个轴线上去思考。环保政策对经济长期利好,短期影响较小,搞环保也可以拉动经济。